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是指身體無法製造或正常地使用胰島素(一種能調節日常所需血糖的荷爾蒙,而令血液中的糖分水平偏高。
血糖的控制
血糖是正常消化時通過腸道吸收食物及含糖飲料中的葡萄糖而來,而肝臟也會產生葡萄糖用以儲存能量,血液會把葡萄糖運到身體各個部分如肌肉組織等,再轉化為能量,血糖在血液中的濃度能否被自動調節,關鍵在於一種稱為胰島素的荷爾蒙,胰島素的作用在於促進人體分解血液糖份並轉化為能量,倘若消化系統及肝的運作正常,胰島素的不足會使血中葡萄糖昇高,引發糖尿病病徵,若不及早醫治及控制會增加患上心臟病、中風、神經損害及失明的機會。
糖尿病的類型
一型糖尿病- 亦稱胰島素依賴型
- 患者大多為40歲以下人士
- 患者的身體不能製造胰島素,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
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二型是最常見的糖尿病
- 患者通常為40歲以上
- 患者一般能製造少量胰島素,但體內細胞卻因抗拒而不能將其善用
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成因
一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的成因是由於胰臟內製造胰島素的細胞(郎罕氏小島)壞死所致
- 郎罕氏小島細胞壞死一般被認為是由體內的防疫系統所引致
二型糖尿病- 患者體內組織對胰島素反應不良,無法使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作為能量,以致胰臟製造更多胰島素,負責儲存葡萄糖的肝臟則釋放更多的葡萄糖
- 最後胰臟不能製造足夠的胰島素,身體組織的胰島素抗性亦加劇,導致血糖水平慢慢上升
- 血糖可能經過多年漸漸上升,才達到一定水平出現二型糖尿病徵。
妊娠糖尿病- 為確保胎兒發育期間得到足夠的糖分,孕婦體內會分泌多種妨礙胰島素功能的荷爾蒙,身體須要製造更多胰島素,才可適應這些變化
- 假如身體無法供應額外胰島素應付懷孕的需要,便會演變成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徵
一型糖尿病- 尿量增加(因身體嘗試排走尿液中過多的葡萄糖,以水將它稀釋)
- 異常口渴
- 疲勞(因為葡萄糖沒有轉為能量)
- 體重下降
- 食慾增加
- 噁心
- 視力模糊
- 感染,如鵝口瘡或生殖器官痕癢
若一型糖尿病在此時得不到診治,身體便會產生另一化學物質—酮,並在血液中累積,這情況稱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會引致以下病徵:
如缺乏治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會引致昏迷或死亡。
二型糖尿病許多二型糖尿病患者完全沒有病徵,通常是例行身體檢查或因其他疾病接受篩檢時意外發現。二型糖尿病患者如有徵狀,可包括以下:
- 尿頻
- 經常口渴
- 疲倦
- 視力模糊
- 生殖器周圍皮膚痕癢或經常感染,例如鵝口瘡
患者的體重近月可能有所改變,即因為血糖水平偏高而體重增加(導致糖尿)或下降,但如患者血糖高而平常飲食卡路里亦高,則體重不會改變。
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通常沒有任何徵狀,但患者有時亦會出現高血糖的病徵,包括:
糖尿病的診斷
一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可以通過測量血液中的含糖量進行診斷。抽血前,患者可能需要禁食8小時
二型糖尿病- 醫生可能建議驗血來量度血糖水平,當中包括空腹血糖測試,即化驗前最少8小時不能飲食,又或在任何時間進行糖化血色素( HbA1c)測試
- 如檢測後普通科醫生不能立即作出肯定的診斷,便可能安排患者接受葡萄糖耐量測試,即在病人喝下甜飲後量度血糖在一段時間的變化。進行這項測試,前一晚便要開始禁食。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可透過葡萄糖耐量測試診斷。測試前一晚便開始禁食,檢測在早上進行。先喝下葡萄糖劑,然後由醫生每隔指定時距抽血化驗,看看身體在這段時間對葡萄糖的耐受性。
- 孕婦如妊娠糖尿病風險偏高,醫生通常會安排在懷孕24至28個星期接受葡萄糖耐量測試。假如以往曾患妊娠糖尿病,便會先在懷孕18個星期測試一次,如結果正常,則在24至28個星期再進行測試。
糖尿病的治療
一型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是無法根治的,只能以注射胰島素來控制病情
- 由於胃酸會破壞胰島素,因此不能以片劑服用,胰島素通常可由病人於腹部皮膚自行注射每天2次或4次
二型糖尿病- 部份二型糖尿病患者初發時只需調節生活和飲食,便可控制病情
- 如調節生活和飲食仍不能降低血糖水平,醫生便會處方藥物促進身體製造更多胰島素和鞏固胰島素的功效
- 患者若改變生活習慣和服藥仍不能控制血糖水平,醫生或會處方注射胰島素,以配合口服藥物一起使用或取代口服藥物
妊娠糖尿病- 患者必須完善控制血糖水平,要小心規劃飲食和定時運動
- 每日餐單中必需含有大量身體可慢慢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全麥麵包及意大利粉、燕麥、糙米等
- 每日最少五份水果和蔬菜,必須確保整體飲食的脂肪、糖分及鹽分均衡
- 經常做適量的運動,例如步行或踏單車,有助降低血糖水平
- 如無法透過飲食和運動控制病情,這類患者須要注射胰島素或服藥
相關資訊
此資料由保柏集團的健康資訊顧問團隊發布,並已經合適的醫療或臨床專業人員審閱。盡該等人員所知,有關資料為近期資料,並根據可靠而有醫學證明的資料而編寫。然而,保柏(亞洲)有限公司並不就此內容是否完整或準確作出任何陳述或保證。
此頁內資料及本頁所提述的第三方網站內任何資料均僅供指導之用,不應依賴此內容以替代合適或專業的醫療建議,亦無意取代醫學診斷或治療。保柏(亞洲)有限公司對閣下因使用或依賴此資料所蒙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第三方網站並非由保柏擁有或控制,任何人士均有可能查閱該等網站並在該處發表訊息。保柏對該等第三方網站的內容或能否查閱該等網站概不負責。最後更新於2017年8月。